

12 論荷花攝影之疊拍造型
疊拍是屬於多次曝光中的一種攝影方式,即是用同一張底片進行重複拍攝。攝影愛好者大概都知道此種拍攝方式。如果拍攝荷花恰當地運用疊拍手法,寫實藝術就能轉化成疊影造型藝術。 荷花攝影疊拍造型,其實就是將現實中的影像,經疊拍創作出現實不存在的影像。創造攝影奇跡,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創作思維。 創作思維來自對攝影藝術的熱愛,來自個人藝術修養的不斷積累以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有了較好的創作思維,現場拍攝自然就會有所感悟,觸景生情,心景合一,並運用攝影技巧將心中感悟的影像表現出來。 疊拍攝影技巧,簡單說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疊拍,不是指一張底片連續對準荷花進行多次拍攝,而是在東邊拍一次或者再加拍西邊的東西。但疊拍不可以沒有目的性,不可以東拉西扯隨便拼湊,而要合情合理,感覺自然。二至三次曝光足矣! 第二,靈活構圖。拍攝荷花要牢記“構圖有法,構圖無定法” 。“構圖有法”是指所謂的黃金分割法。“構圖無定法”是指用離異黃金分割法,去思考更加生動的畫面構成。 第三,主次分明。拍攝荷花選擇一花為主體,其餘的都是賓體。主體必須突出,形態要求優雅,這樣才能帶出荷花的高尚品格。


11 淺論“畫意”桃花林攝影
“繁花似錦春意綿,人間再現桃花源。神州大地何處有?千年古桃林芝存。” 西藏的林芝縣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個陌生的地方。在那裡,村裡村外以及農田小道有數不盡的百年桃樹。桃樹零散或成林生長,粗壯的樹幹顯露出飽經霜雪而屹立不倒的頑強姿勢,而新發的枝條又充滿了生命力。三月底春降林芝,桃樹花開燦爛。此時正是拍攝的好時機。 如何進行畫意桃花林攝影?這個問題或許成了攝影者需要探討的問題。畫意攝影可以分為寫實和寫意,但稱得上畫意攝影作品的必須賦有畫的韻味,而畫的韻味必須蘊藏耐人尋味的生命力和令人嚮往的意境。 畫意桃花林攝影作品的韻味,主要來源於構圖。正所謂:獨木不成林。如果以單枝單幹為主體,則較難表現出桃花林的氣勢。可以選擇氣勢磅礡的大桃花樹為主體,再透視出背景的桃花及層次。這種構圖方法較易把握,畫面效果亦較為穩重。畫面忌見天日,否則桃花林那種嬌豔逼人的氣韻就無法表現出來。 畫意桃花林攝影作品的生命力,主要來源於光源。早晚的陽光色溫低,屬於暖色調,能令畫面更溫馨。拍攝時宜選擇低逆光和低側光照射,花朵色彩較易顯得明朗通透、生氣勃然。長長的樹影能使畫面的構圖均衡,亦能添


10 論紫荊花“畫意”攝影
“紫荊雅美筆難描,婷婷玉立如悄嬌。韶光不再花零落,寒風蕭蕭遍地飄。” 深秋開始洋紫荊花盛放,花開花謝連綿不斷,燦爛奪目,幽香襲人。 紫荊樹幹高大,枝條柔長樹葉茂盛,一般的攝影較難超越現實景像,我認為轉用“寫意”手法來拍攝較易超脫實景。所謂“寫意”,就是將自己的情意和攝影技巧融合實景後再現於作品上,亦稱之為“畫意”攝影。 情意是來自攝影者對樹木的認識,從而產生的愛慕之心。如果拍攝紫荊花只憑深情厚意而沒有掌握好攝影技巧,肯定會出現經歷一次拍攝,減少一分熱情的現象。因此攝影技巧不可缺少。在此詳細論述拍攝紫荊花的攝影技巧,以下作分段解說: 其一,構圖 構圖即是畫面的構成,除了理解基本的構圖三分法或九宮格構圖法之外,我認為拍攝紫荊花還需要注重均衡對角法、樹木花朵呼應法、樹幹節奏流暢法等等,嚴謹處理植物的主賓關係。多些考慮構圖結構,畫面較易顯得生動活潑。 其二,構圖意境法 花草樹木的攝影構圖一般都是運用中國畫理的章法,強調主次分明,虛實相生。所以洋紫荊花開是主題,花朵是主體,枝條、樹幹、葉子為賓體。千萬不能忽略了賓體的存在,缺少了它作品的意境蕩然無存,畫意難


09 《淺談創意藝術攝影》
創意藝術攝影亦稱畫意攝影。其類別和題材眾多,有沙龍比賽類別,也有非沙龍比賽類別。稱得上藝術攝影的作品都離不開美的意識和美的觀點。 我們受到幾千年中國文化的薰陶和養育,美的意識自然而生,若要將美的意識和觀點轉化為藝術作品,則需有一段學習過程。我認為閱讀古典詩詞、欣賞繪畫作品是最直接的方法。優秀的古典詩詞和繪畫本身就是美的觀點再現,這種美的觀點有幾千年的歷史。善用詩畫美的觀點和意境進行創意攝影創作,容易別樹一格。攝影不能離開現實境象,所以即使有相同的意境也會創作出不相同的創意藝術攝影作品。 古典詩詞本身具有形象化的意境,容易給創意攝影者帶來無限的靈感和意念。例如:唐.柳宗元 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 蘇軾的 “但聞煙外鐘,不見煙中寺”以及“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等詩詞都能帶來創作靈感。若將詩詞的意境形象化,通過攝影技巧演繹成相片,創意攝影就能豐富其題材,內容也就多姿多彩了。中華民族是偉大民族,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以祖先為榮,在攝影藝術上走自已的民族之路,百花齊放,創造出更多民族特色的攝影文化和藝術作品


08 論江南佳景“意像”攝影
春回大地萬物更生,江西省婺源地區春意最濃烈。村子內外盛開著桃花、梨花、油菜花,再加上那些徽州式的古老村落,仿若世外桃園。 “桃花開時梨爭豔,層層疊翠油菜花。春雨綿綿惹人醉,鳥鳴深處有人家。”此詩的情帶出了畫的意,攝影作品亦能用畫的意帶出詩的情。 “油菜花開錦繡黃,暗香微送散村莊。黑瓦白牆穩若現,是非寵辱倆偕忘。”這個夢鄉就是自己心中的故鄉。我們可以運用相機鏡頭作為媒介,將心中的故鄉形象化、印象化地詮釋出來。此創作過程我稱之為“意像”攝影。 “桃梨鬥豔正合時,春到水暖鴨先知。村內溪水盤旋轉,高宅代出好男兒。”創作江南佳景,關鍵是懂得選取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並加入自己對該素材的認知和感受,通過適當的攝影技巧,將其拍攝下來。因此,如何選擇素材就變成了學問。現作以下概要論述: 第一:擇黃色的油菜花,為主題,但不要當主體,油菜花作大面積的朦朧處理,配上農夫或有關聯的建築物為主體,畫意詩情較易浮現。 第二:擇古拙的桃樹花為主題,亦可當主體,配上遠處的古老村莊,江南春意較易產生出來。 第三:擇古拙的梨樹花為主題,亦可當主體,配上大宅院,較易表現古老江南,意境易顯


07 論石澗“意像”攝影
“涓涓溪流生弱水,淙淙聲浪瀑飛泉。幽幽林木壽百載,冥冥頑石不知年。” 我要創作的石澗“意像”攝影作品就是這首詩意,亦是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生活在繁華都市,總是期望能得到一點恬靜的慰藉。 仰望自己的“意像”石澗攝影作品,心境平和,雜念盡消。我覺得自己成功了。 如何以攝影作為媒介來表現流水飛泉稍瞬即逝的景像?如果是一般攝影,僅需用真實的記錄或用超慢速快門就可以辦到。但要在照片中加入攝影者的主觀印象和情感,用上述辦法拍攝就不容易辦到了。有美感的攝影作品,必定是融入了作者對大自然的主觀感情。我稱之為“意像”攝影。“意像”攝影佳作必須具有意境美和形式美,所以“意像”攝影成為了一種學問。在此給予分段闡述。 意境美。“若隱若現流水響,朦朧景像見急流。” 這是其中的一種意境美。想要表達這種美,在選擇素材方面加入個人主觀情感,細心觀察現場景物,胸有成竹時運用任何技巧,大膽試拍多拍,用作比較,直到得出理想效果為止。對眼前景像雖有感觸但沒有把握時,亦需大膽試拍多拍,用作比較,得出經驗與教訓,從而提升自己的技巧。我堅信蒼天不負有心人。 再說個人主觀情感的來源。它肯定離


06 論荷花“意像”攝影
佛教世界中的觀音菩薩常屹立荷花之上普度眾生,荷花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潔淨聖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自從攝影機發明後,關於荷花的攝影佳作層出不窮,攝影人材輩出。 拍攝荷花,即使選擇最美麗的部份印在相片上,其結果都比不上實景美。原因是直接照搬的拍照沒有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和提煉。一旦攝影者對實景中的荷花進行細心地觀察、品味及情感意會,並結合一定的攝影技巧進行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荷花是花亦非花,她是經過攝影者藝術創作的結果,她必定高於實景勝於實景。此種攝影手法我稱之為“荷花意像攝影”。如何將荷花具像加主觀性思維再現於作品中,主觀性的荷花印象如何再現?大有文章可述。 主觀性思維來源於何處?來源於平時我們人生閱歷的積累,來源於我們對人類的深刻認識及豐富情感。所謂“功夫在詩外”,講的就是此道理。 夏日炎炎,荷花紅白粉紫正豔,荷葉婀娜多姿搖曳,微風帶著清香撲鼻而來……此時身處其中主觀性印象就易於產生。先入為主,人生第一次所見的荷花印象最深刻,日後看到任何形式的荷花,腦海中都會蕩漾著清香。 神州大地都有荷花蹤跡,想尋找荷花的靈感和神韻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有荷花的


05 論江南水鄉“意像”攝影
“同里水鄉晨曲柔,金黃陽光灑河流。閉目沉思搖櫓響,定神眼入捕漁舟。” 從詩詞中我們可以想像江南水鄉的景象。詩詞能依靠文字描寫景物,讓讀者產生圖像聯想。而攝影亦能依靠圖像讓觀者產生文字聯想。 攝影本貭上是記錄具體物象的。但忠實的拍攝往往難以抒發作者情懷,亦難以吸引高要求的欣賞者。因此在拍攝水鄉作品時惟有運用攝影技巧將具體事物形象化、印象化地進行展現,使畫面產生抽象性的聯想。我把這種攝影作品稱之為“意像”攝影。 成功的“意像”攝影作品主要是利用畫面的溝通素貭,以達到抒發作者個人感情的目的。同時,也能夠吸引觀賞者視線,使其產生聯想與情感共鳴。 如何使水鄉攝影作品具有優良的溝通素貭?創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水鄉的韻味和意境。素材配合攝影技巧可以帶出韻味,韻味可以帶出意境,意境則可以帶出作者的內心世界。素材配合攝影技巧可以創造優良的溝通素貭。在此給予概要的論述: 第一,素材有“小橋悠悠碧水流”。 “烏瓦石腳托白牆,圓拱橋下溪流長。古巷老宅育佳麗,歷史長遠意悠揚。”詩意形象地交代了典型的古老水鄉,伴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古樸意韻。小橋是水鄉一特色。 第二,素材有“小


04 論人物“意像”攝影
論人物“意像”攝影 人物“意像”攝影是指在熟練的拍攝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意念而拍攝出來的影像作品。因為這類照片是由相機鏡頭直接產生,所以我稱為人物“意像”攝影。 人物“意像”攝影需要賦有詩情畫意,並非畫面只是有朦朧效果,就可稱作“意像”攝影。富有詩情畫意的人物“意像”攝影,它能令愛好者賞心悅目,亦能激勵攝影愛好者的創作熱情。 在攝影創作過程中,可以先拍下有畫意的攝影作品,然後根據作品創作詩詞。亦可以先有詩詞的描述,再去拍攝詩中意境;或者先有意念再尋找合適的素材進行拍攝創作。攝影創作應該隨緣,所謂隨緣並不是沒有目的地胡亂拍攝,在人物“意像”攝影創作過程中,要用心去觀察和感受拍攝的內容和主題,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隨遇而拍,隨心而拍。 詩情畫意的攝影作品,需要依賴拍攝的素材,稀少難見的古城古鄉素材令人較易產生愛慕和感歎,情感交融之下拍攝,較易產生靈感和動力,再加上熟練的攝影技巧,佳作就此產生。 熟練攝影技巧的目的,是為了令作品引人入勝,百看不厭,意像無窮。在此選用組照《晨曉鳳凰城》,並就每幅作品加以論述。籍以提升攝影愛好者的興趣。 01《晨曉鳳凰城》天


03《論“意像”攝影》
第一章《論“意像”攝影》 “意像”攝影佳作一般而言需賦有文化內涵,畫面優美,有詩的情、畫的意或“禪”之味道。 中國畫分工筆畫和意筆畫,循此說法,我將“意像”攝影從攝影藝術中分離出來。“意像”攝影可分為寫意攝影和半工意攝影。寫意攝影指的是所拍景物在“像與不像之間,清晰與模糊之間”,留給觀者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和對自然與生活的思維空間。半工意攝影指的是在寫意的基礎上出現一些清晰影像,留給觀者一點溫馨提示或欣賞引入之處。 攝影和繪畫同是姐妹藝術,古人提倡“畫有法,畫無定法”,此話借鑒到“意像”攝影上也即是“相有法,相無定法”。 “相有法”,一般見解:依靠照相機進行拍攝的作品有主題,主體賓體分明,有層次及構圖活潑等等,即是攝影章法。“相無定法”,即是不能執著,攝影創作不只是圍繞舊有程式不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攝影的“宗”就是攝影章法。根據畫面需要而運用適當技巧,以增強影像的生動性,從而使作品再現自然的神韻和靈氣。 “意像”攝影追求的影像並不是物體的真實質感和清晰度,也不是單一的光影效果,而是將具體物像混合作者的想像,並運用攝影技巧再現於作品中,藉以表達景